以色列沒有制度歧視、巴勒斯坦卻想搞種族隔離,看之即荒腔走板,但它與本文二三兩節的標題,都是對秦暉老師有關巴以問題第二次講座內容的如實概括,甚至可說是引用,的確直觀地呈現了秦暉老師講座的論證特質與意義指向,儘管或稍有戲妨之嫌。
一、雜糅的語體與混淆的論證
第二次講的標題爲《從阿以衝突到巴以衝突》,以此推論,它大致應該是接著第一講《巴以問題的由來》討論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衝突怎樣逐漸演變爲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然而此一主題則基本旁落。首先第二講並未多涉阿以衝突。不錯,這在第一講中已有充分表述,似無需重複,但有關巴以衝突的歷史介紹也不多,至於所謂「從阿以衝突到巴以衝突」是如何轉變、過渡的,更缺乏清晰、完整的敘述。相反,第二講大致可歸爲歷史敘述的主要部分(第66至結尾的第150分鐘)的核心目標指向是:巴勒斯坦抵抗運動與解放巴勒斯坦目標關係甚微;忘恩負義的巴勒斯坦人與收留他們的約旦國之間的衝突,這與其說討論的是巴以衝突,不如說是「巴約衝突」。而且這部分歷史敘述味道相對更強的約九十分鐘的陳述,也缺乏比較完整的歷史演變敘述,相關敘事被不同時空的事項、不同性質的內容所穿插、割裂,跳躍性極大,很難說是真正的歷史敘述。其次,講座前約60分鐘的內容,基本屬於問題解答,但又非單純的聽衆問題的解答,而是秦暉老師借解答來回應外界對其第一講的批評和質疑。可是他又沒有較爲清晰地列出批評、質疑的主要觀點與基本論據再進行條理清晰的回應。所以它們既不是實際的聽衆答疑,也非真正的反駁論證。這幾點糅合在一起,就使得第二講的語(文)體相當雜糅,四不像。而與此高度相應的是:論說順序的跳躍,命題討論的滑移,概念使用的隨意、置換乃至發明,事實例舉的片面、闡釋的曲解、雙標乃至生造,論證的邏輯混亂。當然這一切,並非是秦暉老師此次講座時的思維暫時混亂而造成的「失誤」,而是他爲了完成實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爲以色列辯白,抹殺巴勒斯坦的存在;爲完全缺乏說服力的第一講辯護),不得不用種種不合邏輯與情理的手段來強爲說辭所致的結果。因此,與其說第二講是思維混亂,不如說是有意混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