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FT社評:石油巨擘爭當「最後屹立者」是否明智?

儘管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石油需求將在本十年見頂,美國石油巨擘仍在擴大規模。如果石油企業不願投資能源轉型,那麼市場有責任來做這件事。

關於石油的未來,誰是正確的?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全球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需求將在本十年見頂,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美國石油巨擘對此看法不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本月收購頁岩油生產商先鋒自然資源(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以及雪佛龍(Chevron)本週收購赫斯(Hess)的交易,是大型石油公司20年來最大規模的整合。它們的聯姻是在押注國際能源署關於需求萎縮的看法是錯誤的,或者至少是爲了讓這些規模增大的美國巨擘躋身於最後屹立者之列,能夠滿足它們認爲到本世紀中葉仍將存在的需求。在加大對石油的投資的同時,美國企業也擴大了與歐洲同行的差距,後者已試探性地開始擁抱乾淨能源。

國際能源署於2021年首次發佈了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並將全球升溫幅度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1.5攝氏度以內的途徑。其設想是,石油消費量要比現在下降75%,至每天2500萬桶以下。其最新的核心預測是,假設各國政府履行了現有的氣候行動承諾,但不再採取更多行動,那麼需求將在2030年之前見頂,然後在2050年降至每天5500萬桶左右。國際能源署最悲觀的預測是,假設各國仍堅持目前的「既定政策」,那麼到本世紀中葉石油需求仍將維持在每天9700萬桶的水準——而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災難性地上升2.4攝氏度。

假設低成本的歐佩克(Opec)產油國和俄羅斯將產量保持在與目前相仿的水準,它們將滿足淨零情景下2050年的大部分需求。其他地方的生產商將爭奪極少的需求。但如果石油消費水準更接近國際能源署的核心預測——對地球來說,不幸的是,目前看來這種可能性更大——那就會給成本更高的美國生產商留下相當大的需求。

您已閱讀50%(712字),剩餘50%(7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