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逍遙音樂節」的小社會

張璐詩:「最後一晚逍遙音樂會」的現場擠滿了觀衆,悶熱的皇家阿爾伯特大廳內,民族情緒、多元文化和不同政見也交融在了一起。

夏季已漸遠去,歐洲的音樂節餘響仍在。每年從7月到9月跨越整個夏季的BBC Proms(常譯爲「逍遙音樂會」,下稱Proms)大本營雖在倫敦,卻有「全球最大規模古典音樂節」之稱;但Proms的人氣之旺又是一般古典音樂會難以望其項背的。

上週六是今年迄今爲止英國氣溫最高的一天,也是最能體現Proms傳統的「最後一晚逍遙音樂會」(Last Night of the Proms)。六千多個座位擠滿了觀衆,室溫達到30攝氏度。汗蒸般的皇家阿爾伯特大廳內,也是一個多元文化與政見的微縮社會,披戴不列顛旗的進場者與高舉歐盟小旗、以表達對「脫歐」不滿之情的觀衆平分秋色。去年因英女王去世臨時取消的「最後一晚」,今年在終場前首次全場合唱起改了名字與歌詞後的新國歌《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最後再由傳統一曲大合唱《友誼天長地久》(Auld Lang Syne)將場內氣氛推至極點。

10多年來在Proms上觀察發現,盡情抒發英國人民族自豪感的慶祝晚會式的「最後一晚」,就是Proms超越一個音樂節的號召力所在。這一傳統源自75年前,前Proms總監馬爾科姆•伍德爲了擴寬觀衆羣,在「最後一晚」節目單中加入了幾首能讓現場觀衆大合唱的歌曲:18世紀湯姆•阿爾恩譜寫的《大不列顛治天下》(Rule! Britannia)、埃爾加寫於20世紀初的《威風堂堂進行曲》中被填詞而成爲的愛國歌曲《希望與榮耀的土地》 ,以及休伯特•帕裏寫的合唱曲、被視爲英國第二國歌的《耶路撒冷》。亨利•伍德在1905年整理了一批「英國海洋之歌」串燒。這一固定節目,在每年的「最後一晚」上充當過渡角色:當四個段落演到《角笛》的後半段,站票區的觀衆就開始扔氣球、吹小喇叭,人羣開始騷動。之後臺上的指揮家轉過身來開始與觀衆互動,這時也意味著音樂會「嚴肅」的部分結束,狂歡派對開始。

您已閱讀25%(775字),剩餘75%(23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