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正面臨的兩個壞訊息

張冬方:在由高通膨引發的國內消費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出口大國德國將希望寄託在出口上,而最近的貿易數據,給德國潑了一盆冷水。

最近的貿易數據給以出口爲導向的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帶來了兩個壞訊息。

第一個壞訊息來自德國對華出口。首先得指出,德國出口面臨的整個經濟前景很黯淡。據德國聯邦統計局8月初發布的初步統計,2023年6月,德國製造業的實際產值(價格調整後)環比減少了1.5%,降幅大於上個月的0.1%,同比則減少了1.7%。德國聯邦統計局7月底發佈的數據顯示,德國GDP在2023年第二季度停滯不前,經季節調整後的GDP季度環比沒有變化。而在今年第一季度時,德國經濟陷入了技術性衰退。在由高通膨引發的國內消費情緒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出口大國德國將希望寄託在出口上,尤其寄託在它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身上。而最近的貿易數據,給德國的希望潑了一盆冷水。

整個全球貿易形勢並不樂觀。據基爾經濟研究所的貿易指標,2023年7月經價格和季節調整後的國際貿易環比下降1.6%,其中,德國出口和進口分別下降0.4%和1.2%。貿易指標負責人斯塔默(Vincent Stamer)稱,德國和法國企業情緒相當低迷,糟糕程度僅次於2020年疫情時,這些悲觀情緒也體現到了貿易數據當中。中國進出口貿易在經歷了過去幾個月的上升之後,開始呈現下降趨勢。7月,中國出口和進口分別減少1.6%和0.7%。斯塔默指出,中國從世界各地進口的商品明顯比2021年高峯期時要更少。中國海關總署8月發佈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按美元計價,今年7月份中國進出口額下降13.6%。其中,出口下降14.5%;進口下降12.4%。在ING首席經濟學家布熱斯基(Carsten Brzeski)看來,外貿已經不再是德國經濟有力而牢固的成長引擎,而更是一個負重。

您已閱讀29%(688字),剩餘71%(16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