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愛丁堡藝術節上的「反英雄」與「反歌劇」

張璐詩:布萊希特表現浮生百態的作品《三分錢歌劇》登陸愛丁堡藝術節,工業感的舞臺和朋克式的表演,爲劇場增添了一種「雙重現實」感。

一早從倫敦搭車北上,一下火車就直奔愛丁堡的蘭馨劇場(The Lyceum),去看午後上演的雙作品《菲德拉/米諾陶洛斯》。取材於古希臘神話,我在紅與黑爲主色調的舞美、戲劇化的唱腔和熾熱的舞蹈中感受到了亙古相通的人類情感:愛恨情仇,濃墨重彩。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簡稱EIF)的「國際「性歷年突出,今年參演者就來自48個國家,其中包括了備受矚目的幾內亞非洲雜技團(Afrique en Cirque)。另一趨勢是,近年來在對經典作品的詮釋上,也見到陸續推出了具備現實意義的新版製作。比如首演於一百多年前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歌劇作品《藍鬍子公爵的城堡》,在本屆EIF迎來了一個新改編的腳本:被囚禁於一道一道門內的,是患了失憶症的人。

而在本屆EIF上看過的演出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要數布托爾特•布萊希特表現浮生百態的戲劇代表作《三分錢歌劇》(The Threepenny Opera)。儘管命名爲「歌劇「,布萊希特這部作品實際上是在1728年英國劇作家約翰•蓋伊(John Gay)的諷刺劇作《乞丐的歌劇》(Beggar’s Opera)的基礎上改寫的。劇情以18世紀的倫敦爲故事背景,而且故意與當時流行的義大利歌劇唱反調,採用了流傳與民間的大眾歌曲,劇中的「反英雄」主角,則是諷刺了當時英國的等級分化。換句話說,這是一部「反歌劇」。

您已閱讀22%(597字),剩餘78%(20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