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工智慧

你準備好接受AI醫生診治了嗎?

桑希爾:鑑於人口老齡化、支出限制嚴格和醫護人員不堪重負,醫療保健行業迫切需要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提高生產率。

本文作者是英國《金融時報》支持的聚焦歐洲新創企業的網站Sifted的創辦人

人工智慧(AI)帶來的承諾是它將徹底改變生產率的現狀。沒有什麼領域比醫療保健更需要提高生產率。鑑於人口老齡化、支出限制嚴格以及許多衛生系統的醫護人員不堪重負,一場生產率革命早就應該到來。就像瑪格麗特•麥卡尼醫生(Dr Margaret McCartney)爲紀念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成立75週年而爲英國《金融時報》週末版撰寫的文章中所寫,當今一名全科醫生的工作「基本上是沒法完成的」。

但技術專家們承諾轉變醫療保健的面貌已有好幾十年,而結果好壞參半。這是一個充斥著傲慢、炒作和虛假曙光的行業。最出名的是,IBM曾聲稱,2011年贏得智力問答競賽《危險邊緣》(Jeopardy!)的Watson超級電腦,也可以解決癌症問題,但它未能成爲「萬能答題盒」。公衆對AI用於醫療保健仍抱有深度疑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早些時候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60%的美國受訪者對AI被用來診斷疾病或推薦治療方案感到「不安」。

您已閱讀26%(463字),剩餘74%(13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