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客觀現實是如此令人著迷和神祕

崔瑩:昆德拉作品的魅力不僅僅因爲政治性,也因爲其所呈現的實驗與反叛、諷刺與反思。昆德拉掌握了「小說的藝術」,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

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享譽全球的法國、捷克裔作家米蘭•昆德拉於7月11日下午在巴黎去世,享年94歲。米蘭•昆德拉是一個流亡作家,他完美地掌握了「小說的藝術」,他同時也是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除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他備受矚目的作品還包括《生活在別處》、《玩笑》、《笑忘錄》、《緩慢》、《身份》、《無知》和《不朽》等。

1

米蘭•昆德拉於1929年4月1日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的一個中產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鋼琴家。受父親影響,昆德拉從小學習音樂,後來轉向寫作。在上世紀60年代,他和同齡人一樣經歷了緩慢而痛苦的幻滅,史達林主義和極端的偏執狂逐漸壓垮了這個國家的活力,多年後,昆德拉形容當時「幽默中帶著無限的悲觀」。

您已閱讀8%(309字),剩餘92%(36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