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做藝術家還是做藝術的朋友,這是個問題

範庭略:藝術作品背後的價值往往難以捕捉、難以把握,通過「藝術的朋友」這場包容性很強的展覽,人們或許可以發現更多新的評估線索。

藝術家更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裏,是在社群媒體興起之後的事情。

隨著傳記、藝術史、訪談或者網路社羣裏八卦的增多,人們通過這些體現親密友誼的多棱鏡,重新瞭解了很多往事。藝術是一種難以解讀的商品,就好像現在談起全球的藝術家,總會把他或她的膚色以及更爲細節的過往先於他或她的作品談起來。那些老派藝術家之間英雄惜英雄的佳話,似乎到了佛洛伊德或者培根那個時代就已經結束了。老派的作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藝術創作風格的變化過程中,它們則是潛移默化地相互影響,藝術家們的社交魅力以及工作時的冷酷無情,都成了藝術公衆號文章用來吸引眼球的主要佐料。

做藝術家的朋友,似乎比做藝術的朋友更容易一些。上個週末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舉辦的展覽「藝術的朋友」,讓喜愛藝術的年輕人蜂擁而至,因爲他們對藝術的朋友比對藝術本身更加好奇。

您已閱讀11%(350字),剩餘89%(27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