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城市

在上海,看展如同完成一場行爲藝術

鄭靜:將假期貢獻給各種各樣的展覽,成了人們出門的一大動力。如同一場行爲藝術,上海成了最大的展廳。

拖著行李箱,輾轉高鐵站,用各種辦公軟體統籌安排路程計劃,深怕浪費任何一個時間段。這是今天網路上流行的特種兵之旅,各地都有,或是追美食或是追古蹟,在上海,最能讓年輕人動心的,是看展之旅。不管是純藝術展,還是商業消費展,將假期貢獻給展覽,是他們出門的一大動力。這一切本身如同一場行爲藝術,上海這個城則成了最大的展廳。

十年前的那個倒春寒,陰冷得厲害,可就這樣,上海展覽中心外還是擠滿了觀衆。週末高峯期要排兩個小時。這是設計上海展登陸中國的第一年,中國觀衆貢獻了6W人流,就爲了看一眼宣傳中說的「原汁原味」的英國設計。展覽結束後,緊接著K11商場裏的莫奈畫展開始,100元一張門票,三個小時的等候期,才能去見見夢寐以求的「睡蓮」。

有人說,2014年是上海商業展元年,從這時候開始,到上海看展,被很多人加入行程計劃,觀衆中有專業人士,更多的是藝術愛好者。到了今天,假期裏特種兵式的看展之旅,成了社群媒體上的又一熱點話題。從朋友圈或是公衆號裏得知展覽資訊,看到各路朋友去打卡髮圈,到觸發行動,再到自己實地體驗,同樣發朋友圈和好友互動,完成這一個閉環,這場行爲藝術纔算畫上了句號。這時候,行程本身的吸引力已經大大超過了展品本身。

您已閱讀17%(507字),剩餘83%(24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居食趣

鄭靜,《美好家園》雜誌主編、財經網生活頻道主編、家居設計專欄作家、策展顧問,著有《歲時歷——日日是好日》、《中國風尚》、《新中式藝術》、《ART DECO 在上海》等,微網誌號@綠色蝴蝶,WeChat公衆號「蝴蝶廚房」。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