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隨後陷入「失去的十年」(類似狀況已持續三十年)。2003年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提出一個與衆不同的「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sheet recession)理論進行解釋。真正讓他名動天下的,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多年裏,美國和歐洲在政策大刺激下依然難以擺脫經濟低迷。辜自覺找到了一把理解大衰退和經濟大蕭條成因的鑰匙,已經觸碰到宏觀經濟學殿堂的「聖盃」。
國內出版社先後翻譯出版了三本辜朝明著作——《大衰退》、《大衰退年代》和《覆盤》,文筆流暢,觀點一致,金融機構的投資者和分析師早就熟悉他的理論,讚揚者衆。大約在去年疫情嚴控期間,辜的名字和理論開始頻繁見諸媒體。最近,他獲邀點評中國經濟困境及如何借鑑日本經驗,風頭一時無兩。
我在去年8月曾經以「聖盃」級的要求(即高學術標準)對其理論進行了批評,但現在回想起來,瑕不掩瑜,辜氏略加修改即可奉爲經典廣爲推薦。但在閱讀了辜氏的最新英文著作《Pursued Economy》(被追趕的經濟,爲《大衰退年代》的更新版),我再一次佩服其文筆精煉老到之餘,進一步認識到其觀點的缺失,於是構思此文,希望對比辜氏和其他名家對日本衰退的不同分析,加強我們對日本經濟的衰退根源的認識,並且看清楚中國經濟困境,找到解決之道。
您已閱讀10%(553字),剩餘90%(52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