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達•馬可仕議員來自葡萄牙社民黨,先前曾經在歐盟委員會的教育文化大司、通訊大司擔任要職。後來於2015年回到葡萄牙,在葡萄牙總理安東尼奧•科斯塔內閣中擔任歐洲事務國務祕書一職。2019年歐洲大選結束後,她成功當選,成爲了歐洲議會的議員,並且是歐洲議會對華關係代表團成員,對於中歐關係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洞察。
筆者作爲前歐洲議會的政策顧問,時隔三年後再次和歐洲各黨派、各國家的議員交流,我們能深刻的感受到議員們在公開談到一切和中國相關問題時的謹慎和敏感。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但從歐洲視角來看,最核心的問題來自於俄烏戰爭的爆發,正是因爲這場在歐洲家門口的戰爭,讓很多歐洲人感覺到自己撞到了「南牆」,從而對於俄羅斯以及中國的態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雖然說隨著德國、法國、西班牙首腦以及歐盟理事會主席訪華,似乎一切都有所緩解,然而對於整體的中歐關係來看,戰爭本身仍然是中歐未來一段時間繞不開的話題。甚至我們可以說中歐之間的真正實質性「復甦」要等到戰爭塵埃落定之後才能真正開始。
眼下的場景可以說和三年前中歐之間無話不談、熱火朝天的景象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當下不少歐洲知華派都表示現在由於社會輿論的壓力,公開發表意見的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在很多人看來,能選擇的只有「強硬」或者「更強硬」。也正因爲如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欣孚智庫通過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的《全球對話》專欄建立的中歐溝通通道顯得彌足珍貴,希望可以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夯實中歐之間的合作基礎,並且爲中歐商業、環境、學術以及其他社會合作的恢復增添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