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著有《The Case for Nature》
保護大自然是件美好的事,但氣候科技很酷。從後者的成功汲取經驗,對於加強前者可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需要將大自然從「有也不錯」的範疇轉移到現代經濟的核心位置。
儘管氣候努力遠未獲勝,但有理由感到謹慎樂觀。2022年,歐盟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超過天然氣發電量。美國的《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標誌着世界上歷來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採取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行動。全球氣候承諾(包括發展中國家做出的承諾)如果完全實施到位,將使世界升溫幅度遠低於2攝氏度。
氣候相關投資也經受住了更廣泛市場的低迷。去年,可再生能源投資達到創紀錄的近5000億美元。2022年,對氣候新創企業的風險投資和成長型股權投資超過1000筆;交易數量逐季增加,部署的金額總計超過400億美元。
基礎設施、政策和金融方面的這些戲劇性轉變,得到一種微妙但強大的力量的支持:一個好的敘事。氣候行動不再只是正義的,如今它關乎令人振奮的職業。它不再只是工程師和科學家的領域。
敘事可以成立投入行動的良性循環。具有開拓精神的政府和企業啓動了低碳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採取氣候行動的經濟邏輯,鼓勵企業家和投資者進入一個明顯蒸蒸日上的領域,進而帶來更多雄心勃勃的淨零承諾和投資。
生物多樣性危機同樣緊迫。隨著物種滅絕速度加快和棲息地喪失,遭殃的不僅僅是動植物;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服務——從水源、土壤健康,到授粉——也面臨危險。但是,這場危機得到的關注遠遠比不上氣候危機;即使得到關注,人們的關注也仍然停留在慈善捐贈的舊範式中,聚焦於保護美麗的景觀和有魅力的物種。保護大自然的運動確實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但現在是時候用經濟理由來補充保護大自然的內在理由了。
這項工作已經開始:舉目世界各地,先驅們正在爲生態系統服務(如碳和生物多樣性)建立市場,證明有利於大自然的糧食生產和生態旅遊模式可以提高社區收入,甚至證明城市可以通過依賴紅樹林溼地等自然基礎設施來省錢和拯救生命。在一些地方,農業補貼正在調整,以鼓勵自然恢復。企業正在發現,供應鏈面臨的與自然相關的風險是確確實實的,而減輕這些風險具有可衡量的經濟價值。
這方面的工作正得到科技的幫助。從基於衛星的棲息地監測,到以10年或20年前無法想像的精度分析聲音的生物聲學,我們現在有能力衡量和監測大自然。更好的衡量方法可以讓企業或政府爲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買單,而不是向感覺良好但缺乏透明度的項目投入資金。
這裏的關鍵是經濟邏輯。儘管保護自然的商業理由遠遠不如能源方面的商業理由那麼成熟,但抬高早期成功事例、併爲其提供穩健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可以爲變革成立必要的勢頭。
至關重要的是將保護措施落實到位,讓社區繼續成爲新商業模式的主要受益者。但氣候敘事的成功轉變表明,這些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克服的。在繼續講好氣候故事的同時,我們應該「重啓」大自然的故事。
譯者/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