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

尹錫悅爲什麼不在乎韓中關係?

鄧聿文:尹錫悅對華政策的急轉彎,在南韓內部有相當大的支持力量,是保守陣營的共識。南韓的遠中和韓日的和解也是華盛頓極力推動的。

中韓關係今年以來頗受煎熬,先是在中國疫情放開後南韓對自華入境旅客採取的「歧視」措施遭中國反制,最近又因尹錫悅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對臺灣問題的表態讓中方不悅,以致演變成雙方互召大使抗議。在中方看來,韓方的這兩個動作都是非常冒犯的,有明顯故意找茬的味道,特別是尹錫悅在訪美前夕對敏感的臺灣問題表態,把臺灣問題比作兩韓問題,聲稱臺灣問題是全球問題,反對依靠力量改變現狀,是在附和華盛頓的立場,站在美國一邊反對中國。

一些分析人士認爲尹錫悅在臺灣問題上得罪中國,可能主要跟他個人的認知有關,他對兩岸關係的性質認識不清,並不代表南韓政府的兩岸政策有變。從尹錫悅上臺以來在對外關係上出現的幾次「失言」以致在南韓國內都招致批評來看,他似乎對國際關係的一些常識都不太瞭解。更多的分析人士則把這歸因於是要給華盛頓「投名狀」,可能是爲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對話」進行投資。確實,尹錫悅這次訪美被拜登投桃報李,不僅接待規格高,而且南韓要到了美國的核保護的書面承諾。

但如果僅僅把這次表態理解爲尹錫悅的個人認知或者「失言」恐怕都不準確。此乃有意爲之。去年底南韓政府公佈的《印太戰略》報告就出現了諸如「反對依靠實力改變現狀」,對他國進行「壓制和脅迫」,還呼籲奉行「自由、人權和法治價值觀」的國家之間加強團結合作,只是沒有直接點中國的名而已。在此次訪美和拜登達成的聯合聲明中,兩人重申維護臺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聲稱「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印太地區』現狀的企圖」,「包括非法海洋主張、填海造島軍事化和脅迫性活動」。

您已閱讀18%(641字),剩餘82%(29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