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金融體系流動性緊缺。在此情況下,爲了能夠給貿易和投資夥伴提供流動性支持,中國陸續與有關國家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200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南韓銀行簽訂了爲期三年的中韓貨幣互換協議,成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簽署的第一份貨幣互換協議。此後,中國人民銀行不斷推動對外貨幣合作,與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的貨幣互換合作成效卓著。截至2021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總計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金額超過4.02兆元。作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抓手,雙邊貨幣互換擴大了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促進了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在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貨幣互換的誕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在布列敦森林制度下,美國國際收支赤字不斷擴大,爲了抵禦針對美元貶值的投機,防止黃金外流,1962年美聯準與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瑞士和國際結算銀行(BIS)建立了第一個互換網路。布列敦森林制度解體後,美聯準貨幣互換目的發生了根本變化,從防止黃金外流手段發展爲一種危機應對型貨幣政策。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美元流動性枯竭,各國銀行無法繼續獲得美元融資,期限錯配使各國銀行面臨資金鍊斷裂風險。爲了維護國際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穩定,防止貨幣市場的混亂蔓延到美國,美聯準在一年內陸續與全球十幾家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通過這些央行把美元借給各國銀行,成功緩解了流動性危機。
您已閱讀27%(633字),剩餘73%(16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