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農業

中國農業保險:頂層設計、存在問題和改進方向

葉勝舟:建立一個鎖定簡單賠付率的動態調整量化機制,有三大好處——雙向約束,精細透明,提升績效。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城鄉差別、東西差別、貧富差別較大,農業、農民、農村(簡稱「三農」)問題長期是個重要和棘手的難題。

本世紀以來,「三農」領域標誌性事件主要有四個。其一,200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間隔十八年後,恢復出臺一攬子扶持「三農」的政策檔案,而且檔案編號都是當年第1號,至2023年已持續出臺20個「中央一號」檔案;其二,2006年1月1日起,廢止實施48年的《農業稅條例》,全面取消農業稅及各種附加費,全國農民因此每年減負逾千億元;其三,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國家戰略,隨即成爲各級黨委政府的「硬任務」,吸引更多關注和資源;其四,2021年7月1日,中共成立100週年之際,宣告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2017年以來,全力支持鄉村振興成爲金融服務國家戰略的政治責任,也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緊隨年度「中央一號」檔案,政府金融部門和國有銀行通常每年初都會制定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據中國人民銀行2月3日公佈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涉農貸款均以兩位數成長,2022年末,本外幣涉農貸款餘額49.25兆元,同比成長14%;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餘額41.02兆元,同比成長13.5%;農戶貸款餘額14.98兆元,同比成長11.2%;農業貸款餘額5.06兆元,同比成長10.7%。

您已閱讀13%(608字),剩餘87%(39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