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數字經濟與中國就業市場的韌性

聶日明:數字經濟不僅是就業市場的安全網,還是放大器和蓄水池。

2023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重申將切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依法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支持民營經濟和和外資。報告尤其點名支持平臺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科技和實體經濟融合。

瑞銀證券汪濤等多位分析師對此做了正向解讀,他們認爲未來平臺經濟會得到更多支持,以更快解決青年就業問題。在此政策趨勢下,一些城市已經開始行動,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一把手,紛紛調研本地知名平臺企業,認爲他們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助力新型消費蓬勃發展,帶動衆多行業領域數位化轉型,是保障城市平穩運行的重要力量。

爲何平臺企業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因平臺企業在數字經濟中的關鍵角色,本文平臺企業與數字經濟不做區分,兩者混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這一句話點出了平臺企業的三個核心角色。對於政府而言,平臺經濟的發展更是直接關係到創造就業這一關鍵作用。前幾天,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經濟數據中,16-24歲的青年勞動力調查失業率高達18.1%,是自有數據以來同比最高值,也超過了2018-2021年的最高點。解決青年就業問題刻不容緩。

您已閱讀7%(488字),剩餘93%(69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浦東來信

聶日明,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先後畢業於浙江大學、復旦大學,長期從事公共政策研究,主要關注中國政治與經濟、商業創新。本專欄旨在以歷史和全球化的視角理解中國政治與經濟發展。微網誌ID@聶日明。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