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生物多樣性

昆蒙框架出臺後,從政策法律角度看中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王克文:今年國際森林日的主題是「森林與健康」。守護人類賴以生存的森林生態系統,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隨著「生物多樣性」這個概念逐漸走進媒體報導和討論的視野,公衆可以發現與生態環境相關的主題日彷彿日漸增加:從穿山甲日、國際海豹日、國際北極熊日等關注野生動植物種生存狀況的主題;到世界溼地日、國際森林日、世界海洋日等關注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題;再到地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等宏觀視角的主題——包括聯合國環境署、各國政府部門、以及環保公益組織在內的專業機構,都在試圖喚起各界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損失與退化危機的重視,並推動採取積極行動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曲線。

這些呼籲在今年有了更多一層緊迫性和意義——去年12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在各締約方經歷了長達幾年的波折談判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艱難誕生(以下簡稱」昆蒙框架」)。昆蒙框架被視爲是自然生態版的「巴黎氣候協定時刻」,是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曲線的最後一個轉折機會。

當下之急:更新NBSAP,完善政策法律框架,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您已閱讀14%(438字),剩餘86%(26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