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保護主義

「自力更生」的印度難以填補中國留出的空缺

貝蒂:雖然莫迪政府宣稱要實行外向型出口政策,但其對雙向貿易仍過於敏感,無法充分利用中國在全球供應網路中讓出的巨大空間。

一些跨國公司希望通過「中國+1」生產戰略減少地緣政治給自身帶來的風險,它們正在尋找那個「+1」。隨著美中緊張加劇,它們的戰略甚至日益轉向「中國+1,然後減去中國」。

印度是一個明顯的「+1」候選,尤其是考慮到去年蘋果(Apple) iPhone高階型號在印度的生產大幅擴張。印度生產成本低,講英語,國內市場龐大。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將自己標榜爲一個全球化的積極支持者,印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澳洲、英國和歐盟(EU)的雙邊貿易協定已簽署或正在談判中。莫迪於2014年推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戰略,旨在複製多個東亞國家的成功,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製造業,使上億人擺脫貧困。

現實情況就沒那麼令人鼓舞了。印度10年來一直有機會搶奪陸續離開中國的工業生產。然而,印度在這方面表現很差,其貿易和投資政策正在退回保護主義和進口替代政策——這些印度的傳統路數沒有起到好作用。

您已閱讀22%(403字),剩餘78%(14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