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利波特》的影響下,以學校和學院爲背景創作的奇幻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比如《失去的影子》(The Shadow of What Was Lost)、《戰鬥法師》(Battle Mage)、《燃燒的天空》(The Burning Sky)和《火弩箭》(Firebolt)等,這類作品經常用校園比喻社會,可以讓人們目睹主人公的成長、體驗他們的友誼等。最近,美國華裔作家匡靈秀的新作《通天塔:或暴力的必要性》(後簡稱《通天塔》)上市不久,也屬於同類作品。這本書的行銷推廣活動如火如荼,因而頗受英美市場矚目。
與很多奇幻小說不同的是,匡靈秀將《通天塔》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一所真實存在的學校——牛津大學。這個故事發生在1830年代,以學生革命、翻譯和語言學等爲主題,是一部用維多利亞時代的聲音寫成的學院故事。在這部作品中,「通天塔」是牛津大學皇家翻譯學院的名字。故事的主人公羅賓來自廣州,原本是一名孤兒,他被一位有錢的英國先生收養,來到英國。羅賓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成了有錢有勢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另一方面,他經常因爲自己的血統被同學嘲笑。羅賓在牛津大學遇到了三個同學:來自加爾各答的印度男孩雷米,來自海地的女孩維多拉和出身富裕家庭的白人男孩萊蒂。他們四人成爲好朋友。匡靈秀巧妙地將當代作家熱衷探討的不平等與種族歧視問題融入進她的故事裏。
在《通天塔》中,奇幻元素和真實的歷史交織,銀魔法是故事的根源。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無休止地渴望更多的白銀,爲了獲得白銀,它變成了一個龐大的「販毒集團」。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孩子聚集在通天塔,他們能說流利的中文或阿拉伯語,在英國接受教育,並在通天塔工作,去尋找新的配對並創造新的魔法——這一切都是爲了富人的利益。年輕的翻譯員陷入抉擇:是爲給他提供機會和教育的腐敗的機構服務,還是回報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