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

歐盟「不計代價」鼓勵光伏製造迴流,面臨哪些障礙?

張冬方:和實現光伏製造迴流這個長遠目標比起來,歐盟面臨的更緊迫任務是如何阻止光伏製造外流。

歐洲光伏行業稱2022年是歐盟政策制定者認可太陽能潛能的第一年。從在俄烏戰爭背景推出能源去俄羅斯化和去化石能源化計劃REPowerEU,到歐盟正在醞釀如何應對美國對清潔產業進行補貼的《通膨削弱法》帶來的衝擊,光伏製造迴流歐洲的呼聲越來越大。

去年2月,歐盟委員會對歐盟在戰略性領域的戰略性依賴進行了第二次深度審查,並定位到了太陽能光伏產業。審查報告稱,歐盟可再生能源發電主要依靠風電和光伏發電,而在光伏產品上,歐盟主要依賴從三個非歐盟國家進口。2019年,在歐盟太陽能光伏產品進口中,中國以63%的比重佔首位,馬來西亞和南韓居其後,分別佔9%和6%。在全球光伏市場上,中國是最主要的出口國,而歐盟則是最大的進口方之一,在歐盟的評估中,歐盟因馬來西亞、越南和南韓過小的市場份量而無法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多樣化。歐盟之前的戰略性依賴審查之所以沒有定位到光伏產業,其原因在於上次審查是基於2018年的貿易數據,而此次則基於2019年數據,2014年到2018年期間,歐盟曾對中國造光伏板採取了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據國際能源署去年發佈的《太陽能光伏全球供應鏈特別報告》,在過去的十年間,全球光伏製造越來越多地從歐盟、日本和美國轉移至中國。而今,在全球光伏製造中的所有環節,從比如多晶矽、錠,待矽片、再到電池、組件中,中國佔據超過80%的份額。而且,全球前十的太陽能光伏生產設備供應商也來自中國。

您已閱讀22%(591字),剩餘78%(20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