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

罷工:英國政府與工會的「鬥法」

何越:今天的英國罷工,大抵就是政府與工會圍繞著法律的相互討價還價。除了政府、工會以及罷工人士,媒體與民衆也是罷工成功與否的因素。

所謂鬥法,不是鬥法術,而是運用法律相互談判。

過去近半年,作爲俄烏戰爭的衍生品(即西方經濟制裁俄羅斯,尤其是天然氣的制裁,引發高通貨膨脹,繼而引發英國各行業的罷工),罷工在英國的勢頭有增無減,臨近聖誕,不單護士,連海關邊檢人員也將加入罷工行列,明年的火車員工罷工已經列出日期表。政府安排軍隊緊急培訓,以防隨時需要被安排去開救護車或者救火車。

對於我個人來說,目前罷工的影響僅僅限於去倫敦可能要乘大巴(時間長),而不是舒適的火車(速度快),因爲火車員工頻繁罷工。但對於使用火車和地鐵通勤的人,以及病人、聖誕外出度假的人等來說,罷工必將對工作與生活造成影響。

您已閱讀13%(275字),剩餘87%(18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