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

德國能源危機走向惡化

周子衡:這個冬天會很艱難,下個冬天可能會更糟。民生艱困、政治妥協之外,能源危機衝擊也將撼動德國製造業的基礎,迫使其步入去工業化的軌道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在歐洲,通貨膨脹和能源價格達到了難以想像的高度,經濟普遍面臨下挫,天然氣短缺威脅到許多公司的生存。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期待著,當下一個春天來臨時,最壞的情況將會從各處退去,隨著天氣轉暖,人們將再次減少天然氣消費,與卡達或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的新戰略能源夥伴關係將發揮作用,進而,諸如德國核電站無須再延期,屆時,歐陸的人們將爬出黑暗而漫長的隧洞,迎來一個明媚的春天,而不再理會隧洞內隨處可見的蝙蝠倒掛般的可怕預測和壞訊息。

在歐洲,天然氣儲存設施已滿負荷裝載,期貨交易所的天然氣和石油價格大幅下跌,而向歐洲大陸供氣的LNG船在其海岸外集聚著等待靠岸卸載。值此,對歐洲政客們而言,吟誦雪萊的詩句似乎更應景——只要撐過這個艱難的冬天,明年的情況就將轉好。然而,危機並不會詩意般地隨季節變化而消退,2023年的情況看起來更加暗淡。

您已閱讀19%(372字),剩餘81%(15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