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旅行時突然得知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的死訊,心中一驚,趕緊確認。這位我喜歡的、出身工人階級家庭、因《狼廳》和《提堂》兩度獲得布克獎的英國女作家永遠離開了她的讀者。
6年前,我曾以曼特爾的短篇集《學說話》在中國出版之際採訪過她,至今記得她的回答坦誠而細膩,也是她讓我確信,女性作家能夠書寫好歷史小說,哪怕是以男性爲主人公的歷史小說。而讓我印象更深的是,她的大半生都在和病魔做鬥爭。曼特爾是不幸的,因爲她很早就患上子宮內膜異位,疼痛和疲憊和她如影隨形;她又是幸運的,她筆耕不輟,完成的17部作品,包括《克倫威爾三部曲》,讓她成爲最受讚譽的當代作家之一。不過,這一次,病魔沒有等她寫完新的小說,就毫不留情地帶走了她。
曼特爾是愛爾蘭後裔,1952年,她出生於英格蘭中部德比郡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她的祖母12歲時便在一家紡織廠當紡織工,而她的母親14歲開始當紡織工。她回憶,那個年代,女孩子似乎一離開學校,就要進紡織廠工作。但在曼特爾出生後,很多紡織廠關閉了,她幸運地獲得政府助學金,讀了大學。曼特爾曾就讀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雪菲爾大學。畢業不久,她就跟著當地質學家的丈夫去了非洲南部的波札那共和國。接下來,她的人生跌宕起伏:大病、離婚、復婚。因爲生病,她不能夠像正常人那樣工作,於是,寫作似乎成了她唯一的選擇。曼特爾從22歲時開始認真寫作,但實際上,她很小時就擁有了「作家的習慣」——她在頭腦裏寫作。並且,她7歲就喜歡上了看書,經常邊看書邊思考:爲什麼有的故事好看,有的故事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