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就業

窮人的尊嚴有多重要?

張冬方:長期失業及其帶來的貧困到底是誰的錯?是個人不夠努力不夠聰明?是命運捉弄人?還是社會政策的失敗?抑或,整個社會也有責任?

前幾日,在德國政府公佈的第三部減重計劃清單上,有關於「公民金」改革的內容,即改革保障貧困人羣基本生活的哈茨四救濟金制度,將「哈茨四」改名爲「公民金」。

哈茨四起源於2005年的哈茨改革,是當時社民黨施羅德政府推出的提升就業和削減社會福利改革。一直以來,哈茨改革似乎已不受控地淪爲了社民黨的「黑歷史」。批評者認爲,名字中明明含有「社會」二字、實際卻冷血的社會民主黨在偏離「社會國家」之路上越來越遠。另一方面,領取哈茨四也似乎意味著被釘在了「懶惰的飯桶」的恥辱柱上。很久以來,社民黨想從歷史的陰影中走出來,進行翻篇兒。

哈茨四又名失業金二,區別於失業金一,前者是適用於有勞動能力,但陷入生活生存困境的人的基本生活救濟,後者則是面向繳納過一定時間失業金的失業保險。另外,哈茨四領取者不全是是被官方登記的失業者,其中有可能是在照顧小孩或家人,或由於疾病,或有工作收入但仍然不能承擔基本生活等。

您已閱讀14%(390字),剩餘86%(23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