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德國

假如人們可以自主決定工作時長

張冬方:在德國,和25年前相比,高薪者的工作時間更長,低薪者的周工作時間,由以前的42小時降至32小時,而這些並非出自他們的本意。

當國內有人在抱怨996時,德國有人苦於有力無處使,當中國職場媽媽和婆婆在孩子教育觀上發生矛盾時,德國媽媽們在家庭和工作之間更難取得時間上的協調。

最近,來自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的一項研究表明,過去的25年,德國的薪資不平等現象呈加劇趨勢,其原因和時薪分配不均關係不大,而更在於工作時長上的分配不均,就業者實際工作時間和意願工作時間之間的差距。該研究對1993年到2018年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對時薪、工作時長、時薪和工作時長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並發現,2018年毛月薪的不平等現象比1993年時更嚴重,而其原因約15%可追溯到不平等的時薪,40%在於在工作時長上不平等的嚴重化,45%在於時薪和工作時長的關聯性的緊密化。在上世紀90年代,低時薪就業者的工作時長很長,由此將工作收入的不平等程度降低了7%。而今,高時薪就業者比低時薪就業者的工作時間更長,由此將收入不平等推高約12%。

時薪再高,工作時長短,總收入不會高。問題解決的辦法似乎很簡單,那就努力工作呀,起點低,就靠量來湊。可現實情況中,想好好幹活的不一定能有將自己薄利多銷的機會。

您已閱讀18%(468字),剩餘82%(21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