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與重塑

經濟困難時期離我們不遠了

沃爾夫:美聯準和歐洲央行都決心讓通膨重新受到控制,這對未來的政策和經濟可能會意味著什麼?

央行決心讓通膨重新受到控制。在上週的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研討會上,美聯準(Fed)主席傑伊•鮑爾(Jay Powell)和歐洲央行(ECB)一位有影響力的理事伊莎貝兒•施納貝兒(Isabel Schnabel)都發出了這一資訊。那麼,央行爲什麼堅持發出這一資訊?他們是正確的嗎?最重要的是,這對未來的政策和經濟可能會意味著什麼?

「降低通膨可能需要經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低於趨勢成長率……雖然利率上升、經濟成長放緩以及勞動力市場狀況變得疲軟會降低通膨,但也會給家庭、還有企業帶來一些痛苦。這些是降低通膨的不幸的成本。但如果不能恢復物價穩定,那將意味著會有更大的痛苦。」這些話是鮑爾說的。同樣,施納貝兒認爲,央行必須果斷採取行動,因爲通膨預期有脫錨的風險,通膨率持續處於過高水準,而且越是拖延採取行動,要讓通膨受到控制的成本就越高。既有做得太多的風險,也有做得太少的風險。然而比起「謹慎」,「決心」行動起來是更好的選擇。

不難理解爲什麼央行官員現在會說這些話。控制通膨是他們的明確使命,而他們沒有做到這一點。不只是總體通膨率,核心通膨率(不含能源與食品)很長時間以來也一直高於目標水準。當然,這種煩人的結果與一系列意料之外的供應衝擊有很大關係,這些供應衝擊出現的背景是,疫情過後人們轉向更多地消費,能源供應受到約束,接著又發生了烏克蘭戰爭。不過,剪刀的刃是雙面的:除了供應以外,還有需求。央行、尤其是美聯準讓疫情期間出臺的超寬鬆貨幣政策繼續實施了太久,而美國的財政政策也過度偏向擴張。

您已閱讀33%(649字),剩餘67%(13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