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警惕通膨加速

程實、張弘頊:新冠疫情下每個經濟體都承受著成長放緩與通膨上行雙重壓力。當前中國通膨存在持續且快速抬升的可能,值得政策層和金融市場高度警惕。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滯脹之下,難有例外。在新冠疫情引致的供給衝擊影響下,每個經濟體都同時承受著經濟成長放緩與通貨膨脹上行的雙重壓力。雖然壓力重心時有切換,雖然不同區域或有細節上的差異,但沒有人能夠完全置身事外。

就通膨而言,一邊是歐美物價水準惡化至四十年少見的窘境,另一邊是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始終沒有突破溫和區間。這種對比喜憂參半,喜的一面是數據展現出中國產業鏈的相對韌性,憂的一面則是未來中國物價水準可能難以長期延續這種「獨立表現」。我們的研究顯示,當前中國通膨存在持續且快速抬升的可能,值得政策層和金融市場高度警惕。

首先,受到疫情反覆影響,中國供應鏈各環節仍存在恢復不充分不全面的問題,供應瓶頸正在支持部分生活資料價格水準抬升。其次,受到豬瘟恐慌、養殖戶惜售、豬肉市場結構性因素和大宗商品(主要指大豆和玉米)價格波動等多重各因素互動影響,本輪「豬週期」豬肉價格的盈虧平衡點已經出現實質性上移,豬肉整體成本抬升恐將推動中國CPI短期快速上行。最後,通過比較財政及貨幣政策主導下赤字率變化對通膨率變化的實證研究,我們發現,當前財政政策主導下,財政赤字提高1個百分點,通膨率在未來一年內可能會上升37個基點 。考慮到中國財政支出端對中國經濟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強,財政實際赤字對通膨率將起到一定推升作用。我們預計,中國CPI可能將很快突破3%(最快爲7月份中國CPI同比數據)並與全球發生共振,中長期恐將進入向上通道。雖然進入3%的通膨率仍屬溫和,但需要警惕的是通膨加速可能會抑制消費提振,給經濟成長和政策託底帶來新的挑戰。

您已閱讀17%(667字),剩餘83%(31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