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後,國際糧價經歷了一輪快速上漲。今年5月中旬開始,國際小麥、玉米和稻穀的價格持續回調。我們認爲,後續因俄烏糧食迴歸國際市場、糧食貿易保護主義緩和、能源價格中樞下移或帶動糧價回落、全球糧食供需缺口低於市場預期等原因,國際糧價再度大漲的動力或不足。相對於國際糧價而言,國內糧價的緩衝墊更厚,原因包括國內外糧價倒掛、中國主糧的自給率和庫存均高於國際警戒線、以及在多舉措保障糧食安全下2022年中國糧食產量有望延續正成長等。
一、國際糧價上漲動力不足
2016年到2019年,國際糧價整體穩定。新冠疫情爆發後,國際糧價持續上漲,而俄烏衝突又「再添一把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穀物價格指數,從2020年7月的低點96.9,上漲到2022年1月(俄烏衝突爆發前)的140.6,此後於2022年5月達到歷史峯值173.4。FAO穀物價格指數2022年6月回落到166.3,從高頻的小麥、玉米和稻穀的期貨價格看,國際糧價調整幅度更大,從二季度高點至7月29日,三者分別下跌了37.6%、23.8%和5.3%。
您已閱讀11%(453字),剩餘89%(38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