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俄烏戰爭、能源危機、高通膨,讓歐洲的家庭和企業面臨沉重的負擔,德國國內出現了對工資-價格螺旋上升,從而引發滯脹的擔憂。有經濟學家認爲,德國最近七十年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離工資-價格螺旋如此之近。
上週五,德國總理蕭茲引用了那句利物浦隊歌裏的歌詞「You’ll never walk alone」,表示政府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公民和企業。最近,聯邦政府推出了企業援助計劃,政府將收購深陷危機中的能源進口商Uniper30%的股份。而對於普通消費者,目前爲止,德國聯邦政府已經推出了兩次減重計劃,包括爲期三個月的公共交通9歐元月票和減燃油稅等。按照聯邦統計局數據,這些措施在應付通膨上起到了一定的緩和作用,6月,德國通膨率爲7.6%,環比略有下降,而能源產品價格同比上漲38%,食品價格同比成長12.7%。德國政府已經預告了來年新的減重計劃。但學界也認爲這種減重計劃,在供應原本已經不足的情況下增加需求,只會推動價格的上漲,而且增加了債務,從而加重了納稅人的負擔。
蕭茲不僅僅從足球中找到「靈感」,還有歷史。這個月初,蕭茲重啓了集結政府、企業、工會、學界、中央銀行力量、一起協商對策的「集結行動」,討論如何應對通膨,如何避免工資-價格螺旋的出現。「集結行動」起源於1967年,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經濟奇蹟和高就業率在當時的德國已不復存在,時任經濟部長的席勒(Karl Schiller)集結了來自企業和工會的代表,共同協商應對上漲的物價和攀升的失業率。不過,在各方利益中尋求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77年,面對多家僱主協會對1976年的共同決定法以違憲的理由提起的訴訟,工會提前退出「集結行動」的會談,以示抗議。這次,蕭茲重啓該行動,目的同樣在於在企業和工會的利益訴求中找到一個平衡,以規避增加的工資推高價格的「第二輪效應」。工會要求工資大幅上漲,而企業儘量避免工資的上漲或者上漲的幅度。擔憂在於,如果工資上漲,企業則會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從而再次推動價格的上漲,進入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