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從誕生到現在大約有100多年了,一路走到今天,能想到的設計點都被設計師和工程師們想到過。從功能到外型,從節能到製冷效果,廠家、品牌費勁心思、卯足勁頭地推陳出新。光是一個面板,都恨不得請來梵高、莫奈那樣的大師給描出花來,希望能以此從市場脫穎而出,多增加一些訂單。
可沒想到的是,當疫情到來,消費者對冰箱的需求又回到了原點,那些錦上添花的東西統統不在意。冰箱要夠大,站在家中環顧四周,能買多大就買多大,如果一個冰箱解決不了的,那就再添一臺。大容量的冰箱能裝入更多的食物,生鮮、飲料、調料,冰箱裏保鮮的不止是食物,更是特殊時期生活的安全感,這纔是考量冰箱好壞的硬指標
有資料說電冰箱是1920年代發明的,也有的說法指向更早時期。總之,在海明威寫出《永別了,武器》,奧黛麗赫本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在歐美國家就有人用上了冰箱,可以在家就喝冰水、喫冰水果了。沒過多久,電冰箱飄洋過海來到上海。摩登的上海最喜歡舶來品,不管是玻璃絲襪還是密絲佛陀的脣膏,四大公司裏總是能第一時間買到。等到電冰箱到了上海,要使上十幾根「小黃魚」才能換來,就這樣也是供不應求,需要用點門路的才能買到。那時候有一款叫「Frigidaire」的冰箱最爲流行,別說在上海,就是在紐約,也絕對屬於高檔貨,據說堪比冰箱中的勞斯萊斯。那時候冰箱的外殼是鐵的,很重,佔地方,發動起來動靜也大。不過值得誇獎的是,當時的冰箱已經可以調溫,而且裏面有分隔,方便儲存,甚至還有製冰格,只要輕輕拉動冰格外的把手,冰塊就會自動落下來。這樣的冰箱,在當時的哈同花園裏有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