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中國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的七成左右。許多智庫認爲,中國取代美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體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緊接著,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中國經濟迅速陷入冰凍,一季度陷入幾十年來首次負成長,對於中國是否將面臨日本相似的命運的懷疑甚囂塵上。但在年底回看時,這塊中國經濟道路上的絆腳石,卻成了墊腳石。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成爲了一個經濟大國。
中國延續40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正在逐漸讓渡於當下「大國崛起」的新口號。但作爲一個超級大國,中國在國際格局中尚未能夠發揮全方位的影響力。和《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拉赫曼一樣,不少外國分析家普遍認爲:「作爲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和製造國,中國的經濟實力使它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影響力……但北京的經濟實力並不總是在政治上起決定性作用。」換言之,雖然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但中國尚未是一個政治大國。首先,在日益複雜的國內社會治理上,如何平衡秩序和多元,這成爲其在通往政治大國路上的一個重要考驗。其次在國際上,中國同美國及其西方夥伴在外交政策、外交活動和軍事行爲中採納的理念和具體做法往往不同,比如俄烏戰爭中,美國及西方盟友指責中國的態度曖昧。中國國內對此的一大普遍看法是,中國借鑑本國歷史經驗,利用經濟影響力追求其偉大。比如,「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代貿易路線「絲綢之路」的現代詮釋,這足以告訴全世界中國模式的性質。具體來說,在全球層面上,目前中國把戰略資源優先投放到「低政治」領域,運用滲透性較強的經濟手段,爭取儘快在非洲、拉美與西歐等地獲取必要的戰略立足點。而在區域層面上,中國追求在「高政治」領域有所建樹,選擇在地理上接近、文化親緣性較強、戰略互信度較高的國家進行對外拓展 。
然而,在這些「高政治」領域,避免和美國及其西方夥伴接觸和碰撞幾乎是不可能的,徹底的脫鉤也是不可取的。一個廣受接受的理念則認爲,發展與其經濟實力相配備的一系列配套全球軟實力是在「高政治」領域成功,直至超級大國地位的必由之路。杜大偉曾向BBC中文介紹,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總體地位不僅僅取決於其經濟規模。其他相關因素還包括「創新能力、優秀的大學、文化影響力和民主治理的質量 ” 。 比如,雖然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已經失去了全球霸主的地位,但英語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仍然可見一斑。美國在「經濟金融、創新機制、高新技術、高等教育、企業實力、人才延攬、資源控制、國際體系、美元霸權、軍事實力等領域,都有著其強大的制度支持和有利的文化環境。」 而我們認爲,一個國家要想在這些軟實力方面成爲大國,首先需有強大的國內公民社會爲基礎,尤其是營造一種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裏面所提到的「值得欣賞和效仿的社會政治文化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