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

安倍遇刺案釋放的信號和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王英良:安倍遇刺是日本政壇近幾年最大的政治事件。作爲自民黨重量級人物,其遇刺對中國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遭軍方退役人員槍擊身亡,時年67歲。他是日本任期最長的首相,也是二戰後第一位因遇刺身亡的首相級人物。街頭刺殺事件造成安倍個體政治生命與自然生命的終結,這是日本作爲民主國家所發生的近乎「恐怖襲擊」性質的案件,反映出了諸多的信號。

1. 安倍貴爲前御任首相,標配有高級別安保,但實際中安保卻出現了「天窗」。影片真實地顯示,安倍在街道旁演講時,安保力量並不充足,沒有采用國家元首通行的「立體+包圍」「固定+移動」式安保防禦。對環境沒有作人員身份嚴格的甄別,在其後方居然形成了安保「真空」,這使提前來現場並攜帶槍枝的山上徹也可以輕而易舉地連續開槍。儘管奈良市治安長期很好,但在人流衆多的街道演講出現明顯的安保真空,這顯然是安保隊伍的失職。

2. 刺殺者是前軍隊成員,對安倍的執政路線存在不滿。刺殺者有軍隊經歷,有報導稱其與宗教組織有關聯。據日本媒體訊息稱,山上徹也還組織過一個專門反安倍的網路社團,社團成員一致認爲安倍這種右翼分子踐踏了日本的民主。這些因素顯得這一刺殺並非像個人恩怨,而更加具有政治理念衝突的色彩。儘管有媒體稱,其攻擊對象不是安倍,但歷史不容假設,像一戰導火索裴迪南大公夫婦遇刺等太多的歷史重大事件和國運的轉折,都是由偶然因素引爆的。

您已閱讀20%(537字),剩餘80%(22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