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美國對華關稅政策:走向何方?

鍾正生:通過關稅豁免的方式降低關稅成本壓力,不僅可以對美國選民有所交代,亦能在對華政策方面保留較大的靈活性與籌碼,可能性相對更高。

2022年5月以來,在通膨壓力加劇的背景之下,拜登政府不斷釋放調整對華關稅政策的信號。5月3日,美國貿易代表署發佈公告稱,中美貿易戰期間對自中國進口商品加徵的關稅即將到期,即日起將啓動相關複審程式。公告表示,作爲複審程式的第一步,將告知那些受益於對華加徵關稅的美國國內行業代表,行業代表可分別在7月5日和8月22日之前提出自己的觀點,向USTR申請維持加徵關稅。USTR將根據申請對相關關稅進行復審,複審期間將維持這些關稅。本輪複審包括2018年7月6日和8月23日起加徵的,針對340億美元、16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即貿易戰中清單1與清單2中的商品。而涉及金額更大的清單3與清單4的關稅將於今年9月與明年9月到期。

本文評估對華加徵關稅對美國通膨的影響,分析最新關稅豁免政策對於減輕這一影響的作用。我們估算,美對華加徵關稅直接推升美國CPI約0.22個百分點,最新的關稅豁免約可降低30%關稅影響,因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美國高通膨壓力。我們認爲,拜登政府通過關稅豁免的方式降低關稅成本壓力,不僅可以對美國選民有所交代,也能在對華政策方面保留較大的靈活性與籌碼,可能性相對更高些。當前美國「友岸外包」逐漸出現「積極」進展,部分產業有從中國向印太地區遷移的跡象。美國政府通過關稅豁免的方式,暫時降低對華關稅的通膨影響,同時通過「印太經濟框架」等拉攏相關國家,尋求以時間換空間,達到逐步降低對我國進口依賴的效果。對此,需保持高度關注和積極應對。

一、通膨壓力成爲美國對華關稅調整的「導火索」

您已閱讀14%(648字),剩餘86%(38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