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2022年在美中資企業年度商業調查報告》評析

王英良:報告反映了中資企業在美市場總體呈現出消極預期,這爲中國對美直接投資以及中美經濟外交提供了新的參考。

美東時間2022年6月30日,美國中國總商會(China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USA,CGCC)和美國中國商會基金會(CGCC Foundation)在紐約發佈了《2022年在美中資企業年度商業調查報告》。報告經審慎和廣泛地對在美中資企業進行問卷調研,較權威地呈現了疫情第二年在美中資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對未來的關注點。報告反映了中資企業在美市場總體呈現出消極預期,這爲中國對美直接投資以及中美經濟外交提供了新的參考。

報告開宗明義地指出,2021年美中關係各方面緊張局勢不斷加劇,使雙方都越來越意識到意外衝突的風險正成爲現實。中美商貿領域發生的幾個決定性事件對中國企業在美經營的戰略定位和調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報告認爲,2021年比任何人預料的都更具決定性,我們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一個與冠狀病毒相持的十年,其經濟和社會影響給未來投下了短期和長期的陰影。報告提出,在一個複雜、多變、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業務運營和投資呈現出一幅喜憂參半的景象:2021年全年動盪的環境下,中企表現略有恢復,但不確定性日益增加。

爲出臺這份報告,美國中國商會對111家企業進行了較長期的問卷設計、跟蹤調研和統計撰寫,這次報告涉及到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絕大部分的細分行業,其中非必需品行業(Consumer Discretionary)和工業(Industrials)響應最爲積極。從所有權領域看,民營企業與政府控股企業的響應比例是一致的,都是19%,其他產權結構的回應則有一定的隨機性。與2021年報告顯示中國有24%的企業獲得超1億美元營收不同,2022年度的統計顯示高收入企業(超過1億美元)反而實現了擴大,但中位數(比如在1000萬到5000萬美元之間)下降了,低收入的(少於500萬美元)的比例也出現了下降。中國企業在美的盈利能力出現了「啞鈴」型結構。其中,信息技術、金融兩行業盈利能力表現突出,對營商環境評價積極。

您已閱讀21%(822字),剩餘79%(30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