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繼尼克松衝擊之後,美元徹底擺脫了黃金的貨幣束縛,繼續作爲全球無可爭議的儲備貨幣,進而,通過與沙烏地阿拉伯(以及許多其他中東國家)的協議,成就美元計價的全球石油貿易,成就了美元的世界霸權。
以美元交易石油和天然氣,鞏固了美國作爲全球貿易的貨幣霸主地位——即便深陷有所謂的特里芬難題的絞索,但是黃金沒能勒死美元,美元卻反殺了黃金,在全球範圍內促成了黃金的去貨幣化。
世紀之交,歐元成爲強有力的競爭者,但以美元計價的金融仍然蓬勃發展,事實上,歐洲是美元的備胎,在美元體系之外,維護了美元的地位,抑制了其他貨幣競爭者的國際空間。在此全球貨幣體系中,有如中國和俄羅斯等各新興經濟體,只得大量囤積美元儲備,並持有美國國債。然而,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衝突,以及更趨競爭性經濟變化,正在持續削弱並危及美元霸權。冷戰結束後,和平紅利到來,數十年的快速全球化對美元霸權來說已成一顆未爆彈。俄烏衝突帶來了所謂的「第一次世界經濟大戰」,俄羅斯被排除在嵌入美元的SWIFT系統之外,並在石油天然氣貿易上受到西方的制裁,這催生出「盧布結算令」,美元霸權下國際貨幣秩序受到最爲明確的衝擊。
您已閱讀12%(482字),剩餘88%(34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