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健康

以「環保」爲名的細胞培養肉,你喫嗎?

Ada Qin:通過細胞培養方法,在工廠產線裏就可以製造出各種動物的「真肉」製品,這樣的「肉」你會選擇嗎?市場已經開啓,究竟誰參與其中?

午餐餐桌上端來一盤青椒炒肉片,我用筷子夾起一片豬肉正要往嘴裏送,一陣突如其來的困頓感油然而生。我打量著這片來自山林裏生態飼養的豬所產出的、緊緻而帶著筋的肉片,聞著它的香氣,想起前一天晚上看到的一段影片:美國加州一家生物科技食品公司通過提取三文魚乾細胞,培養出了帶有紋理的細胞培養三文魚塊,並以此製作了外觀看起來與日常所見幾乎別無二致的三文魚壽司。品嚐者說:味道很清爽,與常規三文魚的口感很接近。不同的是,生產一塊細胞培養三文魚肉的週期只要4到6周,而一條生活在海里,正常達到成熟捕撈標準的三文魚的自然生長週期通常需要幾年。

思緒將我帶入到電影《駭客帝國》中那個層層疊疊堆放著無數人體培養罐的巨大生物產線,那裏的「人」無須通過真實的生命母體誕生,只要將幹細胞放置在培養罐中並給予一定的營養液,便可以分化、發育並批次製造。雖說這只是20多年前的一部科幻電影,但卻隱約預言了未來的很多可能發生。

在醫學領域,組織工程學在體外組織培養方面發展迅猛。2015年,我曾寫過一篇科技先鋒報導《列印生命的技術》,採訪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徐銘恩教授,彼時他已經能夠用生物3D印表機製造在體外存活數月的人體肝臟、脂肪、皮膚等組織,而該技術的初衷是完整列印人體組織器官,以滿足醫學領域對器官移植的需求。儘管目前3D列印的人體組織距離器官移植的要求仍有距離,但這些活體組織已被廣泛用於醫學領域的藥物篩選。

您已閱讀6%(587字),剩餘94%(87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