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俄烏衝突

如何支持烏克蘭的問題上,德國經歷的堅定和搖擺

張冬方:俄烏衝突以來,德國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一來在援烏上顯得不夠積極,而過去購買便宜的俄羅斯能源也被指責機會主義。

俄烏局勢之下,在援助烏克蘭的國家和國際機構陣營中,德國因其不符合期望的支援行動而遭受來自國內國外的批評。而自4月底以來,德國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培訓烏軍,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積極參與歐盟機構的支援行動。這三個月來,德國經歷了什麼?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三天,德國總理蕭茲宣告歐洲大陸從此進入「時代轉折點」,並公佈了升級聯邦國防軍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計劃。然而,從宣告「時代轉折點」到德國政府最終同意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過去了兩個月時間。蕭茲因其顯得猶豫不決而遭受各方批評。

問題卡殼在是否向烏供應重型武器上。俄烏局勢中,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建立了 「烏克蘭援助追蹤」 資料庫,對37個西方國家政府和歐盟機構(27個歐盟國家、G7成員國、歐盟委員會、歐洲投資銀行、澳洲等)在經濟、軍事和人道主義援助自1月24日以來的數據進行彙總和持續更新。該資料庫顯示,在重型武器上,自2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直在強調烏克蘭需要包括坦克在內的重型武器。3月,只有美國和一些東歐國家向烏供應了重型武器,而西歐和北歐國家在這個問題上顯得更猶豫,只是提供了步兵武器或攜帶型反坦克系統等。

您已閱讀21%(500字),剩餘79%(18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