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全球化

達佛斯遇上「去全球化」

福魯哈爾:經歷疫情造成的中斷後,全球精英將再次齊聚瑞士舉行世界經濟論壇。讀者們知道,我不同意該論壇議程上的許多觀點。

疫情期間中斷兩年後,本週全球精英將再次齊聚瑞士達佛斯舉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對話將圍繞去全球化及對其不滿展開。我預計中心觀點將是:讓中國與美國脫鉤是行不通的;自由貿易始終像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活躍於19世紀初葉的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對經濟學作出系統的貢獻——譯者注)所認爲的那樣發揮作用;除非我們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新自由主義現狀,否則我們將迎來厄運。

本專欄的讀者們會知道,我不同意這些斷言。沒錯,最近一輪全球化產生了世界聞所未聞的巨大財富。不幸的是,正如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所指出的,對於從貿易獲得的每一美元效率收益,通常會有造福於富人的50美元再分配。由此造成的經濟和政治後果,正是我們目前處於去全球化時期的關鍵原因。

即便供應鏈正在迅速變得更加區域化和本地化,學者和政策制定者仍在辯論脫鉤是否可能。他們應該走出象牙塔,與更多企業高階主管和勞工領袖對話。在經濟學家們辯論「可能」的同時,企業爽快接受了「後新自由主義世界」(post-neoliberal world)的新現實,並以創造性的方式——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促進成長的方式——進行調整。

您已閱讀27%(515字),剩餘73%(13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