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通膨和貨幣政策收緊的擾動,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表現搶眼的美股在今年的表現可以用「慘淡」來形容。被寄予厚望的科技股在今年的表現尤其糟糕,其代表指數那斯達克年初以來下跌幅度已經接近25%,在技術上已經走入熊市。與此同時,美國的通膨表現仍然處於「爆表」的狀態,儘管市場的主流觀點認爲美國通膨率已經基本「見頂」,但4月份的CPI和PPI的同比讀數仍然在8%和11%,在高於市場預期的同時,也明顯表現出與過去十年來低通膨率之間的巨大差異。
面對高通膨,美國總統拜登甚至開始考慮降低甚至取消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這一方面表明通膨議題已經成爲了眼下美國國內最重要的話題,短期內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中美地緣政治利益。另一方面,拜登也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爲美聯準減壓,畢竟加息會對整個金融系統帶來巨大的衝擊。
美國通膨的成因可以歸納爲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首先,通膨仍然是一個貨幣現象,這也意味著惡性通膨的最終產生,背後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超級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在過去的幾年中,受到疫情的衝擊,美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愈加寬鬆,「現代貨幣理論(MMT)」這樣的超級鴿派學說在歐美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個金融體系對於流動性的渴求。如果參考美國的經常項目,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在2021年達到了創紀錄的821億美元,這已經超過了金融危機前在2006年創下的峯值。經常項目逆差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貿易逆差,另一部分則是財政赤字,從這個角度來看,居民部門(反映爲貿易逆差)和公共部門(反映爲財政赤字)的超常規消費在需求側推動了通膨的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