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女性

女性痛經和社會有什麼關係?

張冬方: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月經不只是個人的事兒,而是成爲一個大大方方的職場話題、社會話題,它有關女性的福祉,從而有關社會的福祉。

女性痛經至少和伴侶是有關係的。他除了知道對她說 「多喝點熱水「不行之外,還需要探索其他方法。他除了明白爲何每月有那麼一兩天自己呼吸都被嫌聲音大之外,還得知道如何撫慰正在遭受荷爾蒙動盪的她。總之,瞭解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摸準女性荷爾蒙的動態,有關小家庭的福祉。

最近,西班牙因女性痛經而引入帶薪月經假,在歐洲引發了一場討論。反對者認爲這是男女平等的倒退,它會讓女性在職場中減少了競爭力。支持者認作是女性的福音和社會的進步。當我讀到該新聞時,居然主動和自動地獲取了這遠在千里之外的力量,大大方方地談論起了「月經」,而不是用「大姨媽「來代替它。它釋放了一個信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月經不只是個人的事兒,而是成爲一個大大方方的職場話題,甚至是社會話題,它有關女性的福祉,從而有關社會的福祉。她痛經從而影響到了情緒,他考慮到了;她痛經從而影響到了工作,老闆考慮到了,社會也考慮到了。這難道不是福祉嗎?

也有人認爲,月經問題太小。問題確實有點小,小到甚至都沒有覆蓋夠廣夠詳盡的統計數據來反映它。不過,不能因爲它沒有像生育一樣對社會有所「產出」,就說它只是個小問題。如果痛經不能通過醫學的方式解決,從職場和社會支持的角度來考慮,不失爲一個進步的思路。

您已閱讀25%(515字),剩餘75%(15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