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及時回應市場關切的「科學」與「藝術」

李永寧、溫建東:國人缺少應對經濟下行的心理準備,經濟政治軍事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過度敏感。如何及時回應市場關切,改善與市場溝通?

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大背景下,逆全球化、供應鏈轉移、冷戰思維甚囂塵上,烏克蘭危機,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貧富分化導致中國潛在經濟成長率下滑,牽動長期處於「和平發展」和「中高速經濟成長」盛景下的國人的心。目前世界各國風險挑戰都普遍增多,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而中國經濟對外依賴較高,2021年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國內生產毛額成長貢獻率高達20.9%,對國內生產毛額成長拉動1.7個百分點。同時,中國宏觀槓桿率增幅雖然總體穩定,但是2021年依然達到272.5%,金融脆弱性較大。

更加重要的是,由於快速經濟成長長期處在帕累託改進過程中的國人缺少應對經濟下行的心理準備。經濟、政治、軍事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過度敏感,引發市場恐慌,甚至被放大蔓延。因此,及時回應市場關切,改善與「市場」溝通,抓緊完善市場體制機制,「補短板」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一、回應市場關切:從央行到政府都需要加強

您已閱讀10%(406字),剩餘90%(38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