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是全球化高速發展的30年。幾乎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切身感受到全球化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全球化的兩個重要標誌,就是資源在全球範圍的優化配置,以及生產環節在不同國家的專業分工。全球化得以讓中國、越南、墨西哥、孟加拉等國家集中製造他們擅長的產品,並向全球其他國家供應這些產品。這樣的安排,達到了以下效果:
首先,大量低端和中端生產能力被搬去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組織效率比較高的亞洲國家,這樣全世界人民都享受到了更爲低價的消費品。舉例來說,從1995到2020年的25年間內,美國的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每年僅上漲1.8%,比1970年代和80年代的通膨率要低得多。讓一些讀者可能有些意外的是,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中的耐久財子類,每年的平均通膨率爲負2%。也就是說,我們平時使用的電視、冰箱、汽車、傢俱等耐用消費品,其價格是在不斷下降的。這背後主要的功勞就是以中國爲首的全球生產基地的崛起。
當然,這種趨勢同時伴生的一個結果,就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空洞化」。由於一大部分工業產能離開了發達國家,這些製造業的工作機會也都被搬去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導致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變得更加偏重於服務業和金融化。比如美國著名的汽車公司福特,在1992年時,全集團大約53%的員工位於北美。而到了2009年,全集團只有37%的員工位於北美。
您已閱讀19%(567字),剩餘81%(24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