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政府要求農民種植更多莊稼,理由是戰時糧食短缺,其象徵意義應該不言而喻:這讓人想起20世紀40年代,二戰期間,愛爾蘭的部長們命令農民種植更多穀物。不過,此次計劃靠的是真金白銀的作用,而不是強制手段,其目的是爲了替代原本從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的糧食。歐盟各國爭先恐後在自家土地上種植更多作物,這與歐洲幾十年來的農業政策和補貼政策背道而馳。有關全球糧食危機的警報不是演習。
疫情引起的廣泛貿易中斷並非導致糧食價格飆升以及糧食短缺的因素。在疫情早期,也曾有過類似假警報,當時各國政府擔心糧食同個人防護裝備一樣都會面臨短缺和出口限制。事實上,供應鏈維持得很好。目前的情況看起來與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更像。衝擊並非源於貿易體系,但最終卻作用在這裏,各國紛紛實行出口管制,將農產品留在國內。
自去年年中以來,糧食價格一直在急劇上漲,能源價格將其推得更高——主要因素並非農作物被轉用作生物燃料,而是現代農業的化石燃料強度,包括合成氮肥的使用。烏克蘭戰爭擾亂了世界上兩大農業生產國的糧食和化肥的生產和出口。這裏帶有歷史性的諷刺意味:20世紀30年代初,爲使蘇聯實現工業化,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堅持要求烏克蘭出口糧食,以支付進口機器的費用,這加劇了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當時300多萬烏克蘭人餓死。
您已閱讀31%(566字),剩餘69%(12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