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俄烏戰爭

烏克蘭戰爭並非民主與專制之戰

加內什:促使這場戰爭中的侵略者改變行爲也許有可能,但這很可能需要沙烏地、土耳其和中國的合作。

向另一個國家提供愛國者反導彈系統,不可能有什麼謹慎和低調的方式,但喬•拜登(Joe Biden)如果不嘗試一下,那他就不是拜登了。美國總統讓其領導的行政當局中的無名官員確認沙烏地阿拉伯已收到這些外形怪異的車載攔截系統。你可以理解這種羞怯。2019年,他曾承諾讓殘殺一名記者的沙烏地王國成爲國際社會的「棄兒」。就在本月,他還將現代世界框定爲「民主與專制之間的戰鬥」。

在這件事上,引人注目的並不是拜登未能踐行他的理想,而是這些理想行不通。即使是在美國擁有核壟斷並在世界經濟產出中佔有很大份額的時期,它爲了在剛剛開始的冷戰中對抗共產主義,也不得不在道德原則上打折扣。例如,在戰後的德國,美國在去納粹化方面僅做出有限努力。它在希臘內戰中支持保皇派力量。它曾縱容南韓和拉丁美洲的專制統治。如今,作爲一個主導地位不及20世紀中葉時期的大國,美國在選擇盟友方面開始挑剔將是奇怪的。

就當前危機而言,如果拜登清楚其參數,他可以帶領美國取得成功。這裏的敵人並不是被稱爲「專制」的某種抽象概念。它是一場具體領土衝突中的一個具體侵略者。促使其改變行爲也許是有可能的,但這很可能需要石油資源豐富的沙烏地、戰略位置重要的土耳其以及有足夠實力幫助俄羅斯緩解制裁影響的中國的合作。它們都不是自由民主國家的事實,無損它們在當前情況下的有用性。

您已閱讀33%(551字),剩餘67%(11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