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外對話

中國對生物可降解塑膠的態度轉向謹慎

高白羽:中國「史上最嚴限塑令」已落地實施近兩年,隨著官方態度從擁抱轉爲觀望,生物可降解塑膠在中國的前景面臨不確定性。

中國「史上最嚴限塑令」已落地實施近兩年。這份2020年1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稱限塑令)禁止或限制了包括一次性塑膠購物袋、餐具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並且制定了極有雄心的退出時間線,例如某些一次性塑膠製品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從市場上全面退出。

大量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的快速淘汰導致了替代品產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其中,生物可降解塑膠格外引人注目。北京工商大學高分子化學教授翁雲宣預測,到2025年,中國兩種主要的生物可降解塑膠品種PBAT、PLA年產能將從2020年的約30萬噸和10萬噸,成長至700萬噸左右和100萬噸以上,達到全球產能三分之二以上。

但數月前,在國家發改委與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十四五」塑膠汙染治理行動方案》中,涉及生物可降解塑膠的篇幅明顯減少,政策中沒有推廣這類製品的要求,反而強調要研究可降解塑膠的影響,規範應用領域,並且明確提出防止產能盲目擴張。

您已閱讀12%(400字),剩餘88%(28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