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社會現代化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社會化機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替代傳統的血緣及親緣關係,其中特別重要的一環是社會化養老的水準。每個人都曾經年輕,又終會變老,如何能夠在減輕年輕人壓力基礎上實現更好的老年生活,意味著需要有充足又公平的第三方養老服務供給,能夠將贍養老人的壓力最大程度地從家庭關係中脫離出來,以實現世代間的福利改善。
當前,養老院越建越多,收費層次跨度越來越大,服務項目也更加豐富多元,看上去社會化養老正在有條不紊地替代傳統家庭養老。但在這一切背後,老人們在養老院所能獲得的客觀照料服務和主觀心理感受,卻依然嚴重依賴於傳統機制,「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傳統機制在養老院裏依然是絕對有效的。
證明傳統機制依然有效的重要事實是,養老院老人之間普遍存在著一條「鄙視鏈」:多子女的比僅有獨生子女的更有優越感,有子女的低看無子女的,子女在外地的高看子女在在地的。與之對應,養老院的看護水準也按照這條鄙視鏈的傳遞次序依次降低。這最終使得社會化的養老機制又退化爲傳統機制的某種仿照物,養老院也演變成爲「子女競賽」的重災區,最終,老年人生活水準的決定性因素又重新回到血緣體系之中。
您已閱讀21%(489字),剩餘79%(18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