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越南

越南與印度都業已形成對中國的產業競爭

王英良:越南及印度產業的崛起給中國帶來了壓力。在全球產業轉移中,越南和印度這兩個「優先喫到螃蟹」的國家,已經充滿了抱負。

自大航海時代開始,民族國家崛起與復興,都離不開產業政策和對外貿易投資。中國的復興歷程,期初依託人口基數優勢,構建了龐雜而全面的產業鏈,以低工資形成競爭力承接工業國產業轉移,由此實現財富積累。中國通過加入全球經濟體系實現國家財富迅速成長及國際地位提升。在全球化變局中,中國在本土尚未完成工業現代化及「去工業化」的背景下,卻面臨諸多工業後發國家的競爭。

1986年,鄰國越南啓動了「經濟革新」政策,旨在推進大膽的經濟開放和限制放寬。2007年,越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16年前後,越南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越發突出。2018年,越南加入TPP。2020年6月,越南國會批准了與歐盟(EU)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協定在生效後,越南對歐盟出口產品的71%關稅即取消,歐盟對越南出口產品的65%關稅被取消,協議計劃用10年時間取消雙方出口產品的99%關稅。從越南產業歷史看,其實與中國的發展歷程類似。

日本綜合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塚田雄太指出,「越南在加入世界規模的供應鏈方面取得成功」。據越南國家計劃與投資部統計總局公佈的2022年1月份經濟社會情況報告指出,截至1月20日,流入越南的外資總額達21億美元,同比成長4.2%,僅1月,越南實際到位外資額達約16.1億美元,同比成長6.8%。與此同時,越南新籤的境外投資項目15個,投資資金4420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3.97倍。而在2021年,越對美的貿易金額達1110億美元,成爲美國10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這一成績在發展中國家是很耀眼了。

您已閱讀17%(647字),剩餘83%(31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