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社會

「豐縣八孩鐵鏈女」的六個警示

葉勝舟:我們清楚沒有完美的人性、社會和制度,但不妨礙我們追求公正與幸福,追求陽光照耀在每個公民身上、社會的每一角落。

網路熱度通常來得快去得快,一般三天,特例一週,快速接受、快速消費、快速表達、快速遺忘。1月28日至今,「豐縣八孩鐵鏈女」事件卻高熱不退,關注度不亞於北京冬奧會,這是網路的奇蹟。2月17日,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調查組,對「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進行全面調查,徹底查明事實真相。第五個調查通報指日可待,回顧此事有六個警示。

一、「塔西陀陷阱」反覆重演。權力信用與個人信用的邏輯一致,每一次、每一件都務必用心維護,一旦失信需要加倍的努力和成本纔有望糾偏。豐縣、徐州先前各有兩個通報,疑點太多,自相矛盾。1月28日,豐縣委宣傳部第一次通報稱「不存在拐賣行爲」是最大硬傷,嚴重失實;1月30日,豐縣聯合調查組第二次通報稱,「楊某俠流浪乞討時,被董某民的父親董某更收留」,「調查中也未發現有拐賣行爲」;2月7日,徐州市委市政府聯合調查組第三次通報稱,「同村的桑某某將小花梅帶至江蘇治病」,「到達江蘇省東海縣後小花梅走失,當時未報警,也未告知小花梅家人」;2月10日,徐州市委市政府聯合調查組第四次通報稱,「認定楊某俠即是小花梅」。引起網民的普遍質疑,豐縣縣委縣政府公信力喪失後,徐州市委市政府提級調查再次喪失公信力,無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不被公衆信任。輿論壓力持續,江蘇省委省政府不得不再提一級調查。

二、傳統主串流媒體嚴重缺位。最近20多天,網民和自媒體牢牢緊盯,不拋棄、不放棄,成爲輿論監督和伸張正義的主力,成爲事實上的「主串流媒體」,終於有一回洗白了刷流量、行銷號的惡名。相反,擁有更高平臺、更好資源、更多人力的傳統主串流媒體,幾無聲音,令人失望。2月17日下午,WeChat公衆號一篇文章《江蘇成立調查組後,你才發現我國居然這麼多媒體》,將轉載新聞的主串流媒體一一羅列,諷刺溢於言表,很快被「和諧」。筆者認識一批主串流媒體的編輯和記者,見識廣、能力強的很多,似乎發不出像樣的文章,長久以往,似乎也寫不出像樣的文章。輿論失去監督功能,只剩下主旋律,這是危險的事,也是悲劇和損失。定位出現偏差,首先應強調人民性,成爲人民的喉舌,人民滿意了,執政自然鞏固了。1998年10月7日,朱鎔基視察中央電視臺,曾提議正面報導保留51%即可,破例爲《焦點訪談》題詞:「輿論監督,羣衆喉舌,政府鏡鑑,改革尖兵。」

您已閱讀27%(938字),剩餘73%(25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