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

教育孩子需要有一顆不老童心

徐海娜:如何讓教育像是春風化雨一樣,如何讓孩子從聽故事中得到啓示,生髮出自己的內心力量,是老師和父母的修行。

近年來,經常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調侃,「不說學習,母慈子孝;一說學習,雞飛狗跳。」有時候,我們還會看到這樣的影片短片,有人輔導孩子時,孩子怎麼都學不會,輔導者就會變得氣急敗壞。平時,也有年輕的老師抱怨現在的孩子很不好管。有時,網路上還會曝出老師辱罵年幼學生的影片短片。那麼面對年幼的、懵懂無知的、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們,該怎樣做才能令教育真實有效地發生呢?

教育需要從童心出發

童心意味著對孩子的理解。荊楚名師徐莉曾在她的《童書裏的教育學》一書中這樣說:「我常常安慰同行和年輕的父母,當訓斥、吼叫、指責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理解或許是一個好的開始。」新加坡作家和教育家尤今也曾經這樣寫過:「安徒生藉着赤子之心撰寫童話,我卻憑藉着不老童心進行家庭教育。」誠然如斯,我們首先要理解兒童,從一顆童心出發才能讓教育真正發生。

您已閱讀11%(352字),剩餘89%(27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書創作者、藝術從業者、兒童導師、前電視媒體人,現居新加坡。曾於香港和新加坡從事繪畫、特殊兒童教育,以及電子互動童書行業;同時擔任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雜誌和報紙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兒童心靈健康成長」系列繪本8本,其中《他們爲什麼不聽我的話》和《手機消失的一天》分別獲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眾讀者票選好書獎」。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