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如何抑制女性創作:論藝術界對女性的偏見和制度壁壘

馬麗:事實上,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就連標榜著先鋒、提倡自由表達的藝術界,仍舊對於女性充滿著偏見和壓制。

今年的公共媒體上,有兩個關於女性問題的熱點討論。一件是 「普信男」抵制楊笠代言商品。在去年年底的一檔脫口秀節目中,楊笠那句略帶調侃的形容男性的話「他明明爲什麼看起來那麼普通,但是他卻可以那麼自信?」,不僅創造了一個網路流行詞「普信男」,而且還在今年引起了幾起對此不滿的男性抵制楊笠代言產品的事件。

第二個熱門話題就是4月上映的電影《我的姐姐》,在各種社群媒體上說,一些女性觀衆說聽見「從小被表哥當沙包,被姑父看洗澡」,和姑媽說的那句「套娃不必非得裝在同一個套子裏,自己的路自己走」,覺得感同身受就忍不住哭了,但這部電影也遭到了很多女性的批評,認爲儘管反映了女性的一些問題,但仍舊提倡和強化了一種女性就是需要犧牲和容忍的刻板印象。

無論是脫口秀還是電影,這些藝術形式表達所引起的性別議題的爭論,最終都不會停止,甚至有時還讓一些人對要求平等權利的女性產生愛「爭吵」的刻板印象。然而無論如何,這些聲音終於讓人們意識到了一些「女性的問題」其實是很重要的,就如波伏娃曾經說的,「如果『女人的問題』看似無關緊要,那麼是因爲男性的傲慢把它變成了一種『爭吵』,而在爭吵中人們都不會太理智」。

您已閱讀10%(485字),剩餘90%(45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